九十年代上海落户条件
20世纪90年代,上海的落户政策相对严格,主要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。当时的落户条件以“农转非”(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)、人才引进、投靠亲属和知青回城等为主要途径,整体控制较为严格,强调人口调控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。
-
人才引进:对高学历、专业技术人才有一定倾斜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,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,若被上海市属单位录用,可通过人事局审批办理落户。尤其是重点高校毕业生,分配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较易获得户口。
-
应届毕业生:通过国家统一分配的高校毕业生,若被上海的机关、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接收,且单位有户口指标,可申请落户。指标由市人事局统一调配,竞争激烈。
-
投靠亲属:夫妻分居、父母投靠子女或子女投靠父母等情形需满足一定年限和住房条件。例如,夫妻一方为上海户口,另一方通常需等待多年(如7年以上)才可申请投靠落户,且需提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。
-
知青及其子女回沪:这是90年代重要的落户渠道。大量文革期间下放的知青及其配偶、子女依据政策逐步返回上海,政府设有专门安置计划,符合条件者可恢复上海户口。
-
购房落户尚未开放:与21世纪不同,90年代上海并未实行购房即可落户的政策。房产不是直接落户依据,仅有少数特殊贡献者或高级人才可通过住房安排协助落户。
-
蓝印户口试点:1994年起,上海曾试行“蓝印户口”制度,对在沪投资、购房或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员给予准户籍待遇,持蓝印户口满一定年限后可转为常住户口。但该政策覆盖面有限,且条件较高。
总体而言,90年代上海落户以计划指标为主,审批严格,注重身份、单位属性和政策导向,市场化途径较少。户口承载着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多重福利,因此控制极为审慎,为后续户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。
